历史长河中的大屯土司庄园!

来源: 毕节文旅 2023-12-19

前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屯土司庄园坐落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屯乡大屯村和平组,是彝族扯勒部落永宁宣抚使后裔遗留下来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整座庄园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气势宏伟、造型别致,坐东南向西北,依山布局,逐级升高。庄园整体布局为中轴非对称的三路构筑,各路皆有三重堂宇。中路建筑有大堂、二堂和正堂,三重堂宇间均有天井或内墙间隔。右路建筑主要有轿厅、时园(内有建筑:㥞雅堂、祠堂)。左路建筑有亦园、粮仓(尚未恢复重建)、绣楼等。四周围墙,前方为弧形,后方及左右两边呈直线,墙外四周筑有6座碉堡(现存4座),每座碉堡各有其形,各有其用。鸟瞰整座庄园,形如一个大大的“U”。

640.jpg

大屯土司庄园全景图(江岩提供)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森严宏伟的彝族土司庄园是彝族扯勒部落永宁宣抚使后裔统治地方的衙门府邸及家庭起居为一体的典型封建堡垒,庄园内门窗、回廊、柱础、垂带等上面的石雕木刻,代表着彝族文化中的“虎”图腾、“火”文化等元素。自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北征南,尤其是改土归流后,地方彝族文化深受汉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庄园建筑体上的图案,也体现着我国传统汉文化中的“如意”“福到”“吉祥”等寓意。因此,大屯土司庄园,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建筑代表,是研究民族文化、土司文化、地方建筑文化的珍贵实物。

大屯土司庄园的建筑年代,按照余宏模先生著《彝族扯勒部大屯土司庄园建置考》里的叙述,大屯土司庄园第一代主人奢辰(奢崇明之三子,彝名阿姑, 改汉名余保寿,清顺治十七年投诚, 奉旨安插卧泥河)之前已有彝族扯勒部奢氏宗祠建筑,后经乾隆、道光年间不断扩建西、东花园,到清末民初余达父时对庄园加以修葺、扩建为今之规模。建国后,庄园一直作为当地政府办公用地,曾先后设为大屯小乡公社、大屯公社医院、大屯供销社、龙场营老区中学等办公场所。1981年列为毕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3月,#公布“大屯土司庄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 院

沿着石梯步入庄园大门外院落,前院面积约50平方大,正前方的挡墙上有两个大小不同射击孔,射击孔内部呈正方形椎体,由内侧向外看,视野开阔,犹如一双眼睛注视着来路,这两个射击孔其实是两道防线,右边较大的射击孔主要用于观察和架设机枪对准石梯上来犯者,而左侧较小的射击孔主要用于守护大门,匪寇来犯时,如果逃脱了大射击孔处机枪的扫射,小射击孔处的手枪便可将其击毙。

640 (1).jpg

大多数人家在设置大门口院落时,通常会认为院落越宽敞越好。然而,大屯土司庄园大门正前方约4米位置,却砌有一堵较坚固的约4米高的挡墙,故意缩小大门口的空间。其实,这挡墙也是一道防御体系。冷兵器时代攻城,通常是用撞杆去撞大门,砌这堵墙的目的,就是故意缩小空间,匪寇来犯时,撞杆无法派上用场。

640 (2).jpg

门楼内侧(杨昌荣提供)

院落左面是一座高大的门楼,大门门槛很高,门板特别厚实。大门通常是关着的,来者需通报,说明来由报主人准许后,看门的才让其进园。


轿 厅

跨入大门,门楼右侧便是轿厅,轿厅的大厅约80余平方,主要用于停放庄园主人轿子,右边是三个进出耳间,每个单间有40左右平方,是供轿夫及看门员休息起居的地方,因此当初轿厅就相当于现在的停车库及驾驶员、门卫休息室。轿厅后面回廊下,设置有拴马,一马一位可同时容纳4匹马。

640 (3).jpg

轿厅内的轿子(杨昌荣提供)


大 院

步入庄园大院,感觉特别宽敞。左侧围墙是#期间语录墙。庄园中轴线正对前方围墙上,嵌着红色的万寿福图案,由于彝族扯勒部落以“虎”为图腾,因此,在庄园建筑体及器具上很多地方刻意做了虎的面部、爪子、卷毛、尾巴、大腿等图案,以体现虎崇拜。万寿福图案上的4个小钩,代表虎的爪子,正中纵向有着三朵花,是“大元宝”的变形图,寓意为有钱。左右两边各有三条短横线,代表天、地、人,左为阴右为阳。万寿福外圈是一个个扁形的虎面及如意结合的抽象变形图,一方面体现了地方彝族的“虎”图腾,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汉文化的“吉祥如意”,从这些方面也可以看出地方彝、汉文化的相互交融。

640 (5).jpg

大屯土司庄园前院(徐渠提供)


大 堂

大堂矗立在4米多高的石阶上,是中轴线上的第一堂,也是庄园建筑群中最雄伟壮观的建筑。大堂东面为悬山顶翘文角,西面为歇山顶无翘角。彝族传统建筑文化不讲究对称,彝族人是以单数为吉利吉祥,这与汉文化的“好事成双”截然相反。古时偶数称为阴数,也称为“母数”,奇数称为阳数,也称为“公数”。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彝族先民形成了象征力量的雄性崇拜,因此,彝族传统文化中是以单数为吉利吉祥的。另一方面,庄园右侧有山脉紧紧环抱一直延伸到前院旁,如果再把房檐翘起来,就会觉得有些多余、拥堵。然而,庄园左侧没有山脉延伸下来,把房檐高高翘起,一定意义上形成了风水上的互补。  

640 (6).jpg

大屯土司庄园・大堂(周秋亮提供)

仰望大堂,犹如一个大大的英雄髻(彝族男人头饰)。大屯土司庄园是彝族土司庄园,大堂正上方的匾额上刻着三个彝文字,译为“大堂”。大堂是庄园主人会客、议事、审判案件的地方,大屯土司庄园作为地方衙门府邸,没把办公审案的地方设在第三重堂的正堂,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和老百姓第一时间接触,大堂也不设门,意思是官家的大门是敞开的,这些细微的设计,都体现了大屯土司庄园统治家族的亲民爱民的统治思想。

大堂两侧柱础上,刻有火焰,彝族人是崇尚火的民族,有七月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彝族人发明了十月太阳历,太阳本身是一个大火球。柱础上还刻有“如意”图案,寓意为吉祥如意。大堂前方挨近院坝的石梯,刻意设计成半弧形,称为“如意踏跺”,意味着迈上这阶梯,就是吉祥如意的。石础上还刻有祥云,也有“吉祥”之意,这些图案,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地方彝汉文化的融合。

大堂后壁设置一道圆形太阳门,平时太阳门是关闭的,只有重要节庆仪式活动或贵宾到来时才打开这扇门。太阳,象征光明,平时佣人进出,须从大堂东侧回廊绕道,不可从太阳门里直进直出。

大堂中央摆放着一个大公案,为官老爷办公、会客及审案时所用,大屯土司庄园从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后,彝族扯勒部所辖十八则溪编入里、甲,政治形式上受流官统治,但因地处边远,尤其地方土著民族主要为彝族,为达到“以彝治彝”的目的,自奢辰投诚后,朝廷给予其统治家族政治上一定特权,因此,地方还沿袭着土司统治的一些制度,建立有一套完整机构来维护其统治秩序,民间依然存在着“百年皇帝,千年土司”的说法。


二 堂

二堂是老年人的起居室。二堂门、窗都开向正堂,与正堂形成“对厅”。二堂朝向正堂设有回廊,东、西两侧有女儿墙与正堂相连,形成一个长方形天井。重要节庆活动时,通常会在这天井里进行歌舞表演,天井两侧二堂、正堂前的回廊就布置成观众席。

二堂门、窗、回廊上雕刻的花朵,分散向四方的细线代表着虎口两边的胡须,中间密密麻麻的小点代表着子民,寓意为:在虎的庇护下,人丁兴旺发达。栏杆上雕刻有虎面抽象变形图案,这些都体现了地方彝族同胞的“虎”崇拜。由于二堂是老年人的生活场所,设计时在二堂往天井的石梯垂带上,刻意雕刻有3只仙鹤,象征尊贵和长寿。左边垂带上刻有1只仙鹤,右边垂带上刻有2只仙鹤,两边加起来为“3”只,“3”代表天地人和,是彝族人的吉祥数。

640 (7).jpg

大屯土司庄园・二堂正面(杨昌荣提供)


正 堂

正堂是官老爷及其姨太太们的起居场所,正面共5间,占地约120余平方米。中间大厅为处理家眷日常事务的地方,两侧4间为卧室。平时官老爷在大堂办公、会客等,正夫人就在正堂大厅安排处理家眷日常事务。正堂大厅左上侧开有一扇小门,是官家小姐出入的唯一通道。按规矩,官家小姐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平时小姐们需要什么,都差使丫鬟侍女出入传递,小姐们有什么特殊事须走出阁楼时,都须过正堂大厅经正夫人允许后方可出去。

640 (8).jpg

大屯土司庄园・正堂(杨昌荣提供)

按照《通雍余氏宗谱》里记载,大屯,原为奢氏统治家族宗社所在地,现正堂前石阶上屋檐滴水窝,有的2-3厘米深,此处应为余氏家族未入住时宗社建筑群落的核心位置。


绣 楼

绣楼,当地老百姓习惯称为小姐楼,是官家小姐的闺房。绣楼占地60余平方,上下两层,各层有三个单间,通常丫鬟侍女住下楼,小姐住上楼。绣楼的建筑风格与大堂、二堂等相比较,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区别。其一,绣楼的所有门窗都开向后面。由于小姐还未出阁,不大大方方地从正前面进出,这体现了古代官家小姐的含蓄。其二,绣楼门窗、板壁、柱础等上面的石雕木刻图案,不像大堂、二堂等上面的图案那样,赋予它“虎”图腾,“火”文化等,以女性喜欢的花草为主,多为牡丹、菊花之类,这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其三,绣楼左侧及左上方都设置有碉堡,碉堡里24小时都有团练值守,为避免小姐在回廊里走动时脸被碉楼上值守的男子看见,所以绣楼房檐延伸得很长很低,也体现着古代女性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羞。其四,回廊上方的穿桓也很矮,通常要低着头或弯着腰才能通过,其目的在教育小姐们要学会弯腰学会低头做人。这让人不由想起印度著名的佛学院——孟买佛学院,除了有高大宏伟的正门外,还在一侧开了一个只有1.5米高0.4米宽的小门,这个不起眼的小门成了孟买学院新生入学时的必经之路。学生只有放下所有的尊贵和荣耀,弯腰侧身才能进入学院学习。这就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弯腰”“低头”“侧身”,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文化现象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很多文化内涵是共通的。

640 (9).jpg

大屯土司庄园・绣楼正面(杨昌荣提供)

通常情况下,官家小姐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绣楼二层回廊右侧转角处,就成了小姐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小姐们时常将身子依偎在转角处的柱子上,看看正堂与二堂间天井里的人物活动,正堂右侧的山墙向前方延伸了1米左右,恰好半遮半掩地挡住绣楼二层右侧转角处。然而,外宾走进官家大院,一般都正前看正前走,不易注意到绣楼回廊的转角处有官家小姐在观察自己。这也是人性化的设计。

绣楼背后的绿化带,是粮仓位置,通往粮仓的门是设在正堂与二堂天井右下侧的女儿墙内。粮仓是庄园三路三重堂左路的主体建筑之一,解放后拆到大屯粮管所位置建仓,至今尚未恢复。

640 (10).jpg

大屯土司庄园・绣楼背面(杨昌荣提供)


时 园 

时园,地方上习惯称为“西花园”,位于庄园右路,其内有㥞雅堂、双环鱼池、祠堂等建筑,是整座庄园环境最为优美的地方。

时园门上方嵌有一块纯青石,其上刻有“时园”二字,是余达父先生手书。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因此,设计时,石门上方为弧形黄砂石,代表“天”,下方为方形黄砂石,代表“地”。中间的青色条石代表“人”,整道门就蕴含着“天地人和”的寓意。黄砂石,即黄金的颜色,代表着尊贵,体现着对天、地的敬畏和尊重。其实,庄园周边两三公里范围内是没有这种黄砂石的,据说这黄砂石是从50公里外的金沙县清池镇运过来的。大屯土司庄园的统治家族,原本姓“奢”“黄金”的彝音,将其部族姓氏定为“黄金”,以体现其尊贵。整座庄园也只有时园里用黄砂石,所以说时园也是大屯土司庄园内最为神圣的地方。

640 (11).jpg

大屯土司庄园・时园(杨昌荣提供)


㥞 雅 堂 

走入时园门,眼前就是㥞雅堂的侧梯,侧梯左边有黄砂石柱础,右边没柱础,这体现了彝家以“单数”为吉利吉祥的文化内涵。㥞雅堂是庄园主人的书房,大多数客人到访,官老爷在大堂接见后,就安排住宿下榻。而与官老爷私交甚好或志趣相投者,通常会请到㥞雅堂里品茶交流,抑或吟诗作赋、泼墨书画。因此 ,㥞雅堂实际上也充当了“贵宾厅”的职能。㥞雅堂四周的柱础也用黄砂石(黄色代表尊贵),体现了对客人的最高尊重。

现㥞雅堂内有㥞雅堂匾文、余达甫蜡像、余达父半身塑像、余达父自题墓碑以及从民间收集的字画。

640 (12).jpg

㥞雅堂匾文(杨昌荣提供)


双 环 鱼 池 

时园内有双环魚池,其型如两个圆环连在一起。双环鱼池的护栏石刻,造型独具,整体上看是一幅“玉如意”,取吉祥如意之意,这是汉文化元素。中间部分为“虎”面图,其上方三小横,代表虎额上的“王”,也体现了彝族先民的“虎”崇拜,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彝汉文化的交融。鱼池上的凉亭,叫风雨桥,是当年庄园主人赏鱼观花的小憩处。

640 (13).jpg

大屯土司庄园・双环鱼池(徐渠提供)


祠  堂 

按照彝族《指路经》里的说法,人有三魂,当一个人去世后,一个灵魂守坟墓;一个灵魂随着布摩的指引去了祖先的发祥地;另一个灵魂通过召灵被布摩指引到祠堂里,接受子孙供奉并庇佑子孙。祠堂,地方彝家称为灵房(彝语:剖黑),是供奉祖先亡灵的地方。灵筒通常选用材质较硬耐腐蚀的“金竹”或黑竹做成,竹筒里所放的东西,一般有羊毛,一方面羊毛能挡雨防潮,另一方面羊毛能驱邪避凶。根据指路经里的内容,亡者需经过一段荆棘丛生、毒虫遍地的路程,这一段是用羊皮铺在地上走过去的。

因此,彝族祭祀或丧葬活动中用的“三牲”礼,其中一牲为“毛羊”,亲戚家下猪羊祭时用的也是毛羊,其目的也是为了让亡者在通往祖先发祥地的行程中免受毒虫咬、荆棘刺的痛苦。竹筒里也放有“五色线”,意味着有衣穿,放有“五谷盐茶”,意味着有饭吃。有些地方还在竹筒里放有亡者在生时贴身衣服的边角或指甲或发丝之类,这在不同的地方存在着差异性。

面向庄园祠堂,我们的左手面的垂带为黄砂石,右手面垂带为青石,黄色代表着“尊贵”,这里也体现了以“左”为尊的彝家传统文化,祠堂内供奉的灵筒排序,也依次按从长到幼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假如一排摆不完,第二排也依次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其实,这里和汉文化是存在着差异的,我们在排座次的时候,汉文化是以“中间”为尊 ,依次按我们面向对方,我们的右手面为尊,先长后幼先右后左的顺序摆放。神案上摆放的灵筒,上面是奢辰及之上祖先的灵位,从灵筒上刻的彝文名字看,上一代名字的结尾,刚好是下一代名字的开头,这里体现了彝族先民“父子连名”制。神案四脚形如老虎的尾巴,供案四脚形如虎腿,这里也体现了“虎”崇拜的文化内涵。供案前有一道用“夫眼杈”书面语叫“五贝子”做成的门,彝家传统文化里有“夫眼杈”能驱邪避凶的说法,但凡拿去供奉的贡品,都须经过这道门。邪恶就会被挡在门外,拿进去供奉的东西都是吉祥的。因此,这道门,实际上充当了现代“安检”或“过滤器”的角色。

640 (14).jpg

庄园祠堂内灵筒神案及供案(杨昌荣提供)

关于为什么选用竹筒而不用木料,彝区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人们坐在竹筒里或用竹筏在水上漂流了十多天方得生存。是竹救了彝族先民,后人选用竹做灵筒以追忆那段历史,体现着人们对竹的深厚情谊甚至是崇拜。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在远古时期,一女子在滨河边洗衣,顺水漂来三个竹筒,其中一个竹筒里有小孩子的哭叫声。女子将这竹筒抱回去,剖开后果然是一男孩,这男孩即是彝族的先祖。人们认为,祖先是从竹筒里诞生,说明竹筒是我们生命之源,那么死后也当回到竹筒里,体现落叶归根。这与彝族人去世后由布摩指路到祖先发祥地的文化内涵也相契合。

此外,还有《蜀王本纪》《水经注》《述异记》等史料里都有有关竹生人的传说,现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还有竹王城遗址,是否与彝区关于竹的传说相关联,待考。但无论传说是否属实,都反映了彝族先民对竹有着深厚的情谊甚至是崇拜这一历史事实。

640 (15).jpg

大屯土司庄园・祠堂(杨昌荣提供)


亦 园 

亦园,地方上习惯称为“东花园”,是庄园主人家学学堂。亦园,是同治年间余珍(庄园笫九世主人) 始建。亦园石门对联为余珍手书。

640 (16).jpg

大屯土司庄园亦园门联

“亦”本义为“也”,“亦园”是承接“时园”而得名。意思是:西侧是花园,这里(东侧)也是花园,或者说祖辈杨廷栋在庄园西侧所建是花园,我在庄园东侧建的也是花园。门联内容为:“莺花日辦三春课,风月天生一稚人”。莺,即黄莺,泛指鸟。日,指太阳。辦,是“办”的繁体,可翻译为“学习”。三春,即“孟春”“仲春”“季春”。课,作名词用,指功课。“风”与“莺”对仗,“月”与“花”对仗,“天”与“日”对仗,“生”为动词与“办”对仗,“一”与“三”对仗,这里是概数。稚人,不懂事的孩子,指小孩。结合亦园作为家学学堂这一功用,整福对联可理解为:天真活泼的孩子,在鸟语花香的春光里学习功课。

640 (17).jpg

大屯土司庄园・亦园(杨昌荣提供)

亦园石门内侧门头上,嵌有一块青石板,是一幅“书卷”浮雕,寓意为“开卷有益”,其目的是教育孩子们要热爱学习。亦园院坝青石铺就,院墙彩绘粉饰,古色古香,幽静而富有文化气息。亦园建筑门、窗隔板上刻有老虎、蝙蝠、祥云等图案,即体现了彝族“虎”图腾文化,也体现了“有福”“吉祥”的汉文化。由于小孩子们看不懂太抽象化的,这里的石雕木刻图案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这些都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亦园主楼板壁中间的隔板上,还雕刻有菊、竹、梅、兰等“四君子”图案。梅花坚强不屈;兰花清幽淡雅,不屑名利;翠竹刚正不阿,有气节;菊花,坚韧,#寒秋。这些都体现着庄园主人对孩子们的教育和期盼。 


碉 楼 

庄园沿墙外砌有8米至12米不等的石碉4座(原为6座,绣楼旁及庄园左侧山岭上2座至今未恢复)。每座调楼有2至3层,每层有8个射击孔。解放前每座碉楼1日24小时都有团练轮流值班。庄园没有设立专门监狱,凡有人犯则关押在庄园后面东侧的土碉里,听老年人些说,那时大屯官家在审讯案件时也常使用吊打、打板子、顶水碗、跪碎碗片等手段。

640.png

大屯土司庄园・碉楼(王为提供)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电话
  • 留言
  • 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