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馆务公开 >> 毕节市博物馆 2022 年度工作报告
详细内容

毕节市博物馆 2022 年度工作报告

时间:2023-01-04     【原创】   阅读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所有将来皆可盼。回望 2022 年,毕节市博物馆曾遇风雨,但也有点点滴滴收获。本年度,毕节市博物馆在做好《人类起源·乌蒙史话》展览更新和展厅免费开放服务的基础上,围绕本地区历史文化特色共举办 3 期临时展览,10余场社教活动,累计服务观众达 11 万人次。与此同时,实施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和“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内展陈提升及修缮保护项目。《人类起源·乌蒙史话》荣评“2022 年贵州省首届博物馆陈列馆)十大精品展览”、“两址”修缮项目获选贵州省 2022年度文物保护修缮、展示利用典型案例等。

一、扎实推进免费开放工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实行错时开放,保障服务群众时长。开放时间除周一闭馆外,周末及节假日不休,全年免费开放达 300 天以上。

2.丰富临展和巡展,促进馆际交流。馆内自主举办了《馆藏碑帖拓片暨书法作品展》《毕节市博物馆民间征集藏品展》等原创临展,开展红色文化下基层,将《红军在黔西北》临时展览送至全市各乡、镇展出。

图片26.jpg

3. 建强宣教队伍,讲好毕节红色故事。毕节市博物馆积极组织讲解员参加国家、省、市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线上、线下业务培训,定期开展馆内业务知识培训,承办全市红色讲解员培训班。在“2022 年毕节市红色讲解员比赛”中,博物馆选派讲解员取得 1 个一等奖,1 个二等奖的好成绩。讲解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有效提高,调动了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述人和红色基因的传承人。

图片27.jpg

4. 安全工作常抓不懈,筑牢安全根基。馆内坚持每日安全巡查,同时聘请专业的消防设备维保单位对馆内所有的消防设施进行全面的维保。制定了各类应急预案,配置各种安防设备,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确保免费开放工作顺利进行。每年开展两次以上的消防和安防应急演练,全馆上下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多年来博物馆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图片28.jpg

二、创新社会教育活动,拓展社会教育职能

1.社教活动精彩纷呈。我馆凭借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一是积极开展主要面对学生群体的多形式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达到对博物馆的深入体验;二是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期间,围绕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活动。

图片29.jpg

2.馆校聚力育人。毕节市博物馆不断地演变自身功能,加强馆校合作,让博物馆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和“第二课堂”,与市内十几所学校共同打造思政教育教学基地

图片30.jpg

三、实施文物保护项目,提升文物保护能力

加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区项目建设。“毕节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和“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贵州重点区之一,毕节市博物馆积极谋划推进两处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和展陈提升项目实施,加强协调组织,紧紧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建设要求,高质量、严要求推进项目实施,现修缮和展陈项目已完工,革命文物本体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延续,旧址内革命史迹展览的结构更为清晰、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具吸引力,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将更好地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得益于“两址”修缮工程的顺利实施,多年未进行修缮的文物建筑得到整体修缮保护,夯实了毕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果,获选贵州省 2022 年度文物保护修缮、展示利用典型案例。

四、扩大对外宣传,提升毕博新形象

毕节市博物馆顺应新时代博物馆宣传的要求,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毕博宣教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毕博知名度,获得良好效果。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耕耘不辍,奋斗不止。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馆将以博物馆评估定级标准为指引,绘制 2023 年毕节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蓝图,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找准发展定位,写好文旅融合新篇章。

(一)凝心聚力,强化党建引领。围绕毕节市博物馆工作建设,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筑牢支部战斗堡垒的“支撑点”,强化理论学习,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等,始终坚持把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政治觉悟、增强政治能力贯穿学习全过程,争做党和群众需要的“学习型”干部。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增强和扩大支部在广大职工群体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充分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不断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管理和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博物馆硬件设施建设,为免费开放工作提供保障,为观众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充分发挥博物馆传承历史、宣传教育、服务公众的职能,不断在博物馆社会教育、学术研究上做文章,增强文博人为民服务的本领,让博物馆文物利用和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

(三)不断提高展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加强观众调查,丰富对博物馆社会评价的收集渠道,认真#研判观众的文化需求,加强馆际交流,引进吸引力较强的临展,着重开展形式丰富的研学活动。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我馆将不断促进人才机制创新,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为核心,坚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养人才队伍,为毕节文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五)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如今“好酒也怕巷子深”,要利用现代科技传播方式加强博物馆线上展示。利用电视、报刊及网络媒体集中推介,打造本地家喻户晓的博物馆。积极谋划加入旅游推介项目。不断促进博物馆宣传工作,扩大本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逐步探索富含毕博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丰富和积累文创发展的经验,拓展博物馆文创开发模式。

(七)巧用各类资源,丰富研学内容

为满足不同需求层次文化教育要求,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教育资源,丰富博物馆研学教育体系。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地域或优势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研学品牌,如民族文化研学、红色文化教育、地学科普类的研学,因地制宜地开展研学教育,推动文博资源的活化利用,助力毕节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化双向发展。

(八)创新服务形式,构建“流动博物馆”

创新博物馆工作思路,加强馆际交流,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引进全国各地博物馆的优秀展览,并让黔西北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及历史文化等以展览的形式走出去,促进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同时策划制作多个原创展览,积极开展“六进”工作,横向拓展博物馆功能和作用,打造“流动毕博”前沿宣传阵地,将毕节市文博事业发展“诗篇”传向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远方”。

(九)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博物馆开放服务水平

人才是博物馆软实力的体现,完善博物馆研学教育人才梯队建设,既要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还要发展后备人才力量以保障研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博物馆计划定期多次组织对讲解员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积极外派专业人员参与文旅部门组织培训或考察学习;开展相关培训可考虑吸纳学校优秀教育人才参与培训。培训重点为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研学教育授课方法、讲解技巧、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加强人才双向培养,提高专业人员交叉知识储备能力。同时,加强对实操能力和行为规范的考核,以培养“既懂行,又会讲”为目标,不断增强博物馆培养教育人才“自身造血功能”。

(十)整合馆内力量,积极推进馆藏文物鉴定定级

为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文物鉴定定级工作要求,博物馆各部室通力合作,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提前做好拟鉴定定级文物的初选、整理与品相查看、清洁等基础工作,同时提前谋划鉴定定级文物的管理、保护、展示利用及研究工作,为下一步资源整合、服务提升奠定了基础。

(十一)巩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果,推动博物馆数字资源开放共享

毕节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从建设自身官网、微信公众号起步,先后建成了虚拟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综合管理系统、文物数字化保护和利用系统;并呈博物馆数字化向智慧化升级转型。下一步将以打造智慧博物馆为契机,制作原创微展览,利用数字技术将展览搬到“云端”,探索建设展览线上展陈新空间,树立毕博“云展览”品牌,建立永不落幕的博物馆展览体系。

(十二)紧抓安全不放手,夯实安全管理基石

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各项基础工作,确保馆内各类安防、消防设施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无火灾事故、安全事故、责任事故等发生。安保部要加强安全培训和演练,提升职工安防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不忘守候文物安全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seo seo